分布式能源發展空間巨大 為智能電表帶來新興市場
來源:
|
作者:agriculture-100
|
發布時間: 3359天前
|
3474 次瀏覽
|
分享到:
現在的分布式光伏一般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全額上網模式,即光伏系統發電全部賣給國家電網;第二種是完全自發自用模式,即用戶自身完全消納光伏發電...
現在的分布式光伏一般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全額上網模式,即光伏系統發電全部賣給國家電網;第二種是完全自發自用模式,即用戶自身完全消納光伏發電;第三種是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即當光伏發出的電用戶不能全部消耗時,余下的電能賣給電網,而當光伏發電不能滿足用戶需求時,則需要購買電網的電。
分布式光伏電站帶來的智能電表市場
三種模式中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用戶不僅可以享受更低廉的電價,還可以使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就近消納,減少對電網的影響,而被推崇。這種模式下電能表需要計量實時發電量、上網電量、下網電量。因此分布式光伏電站系統需要兩塊智能電表。
一個用于用戶與公共電網間進戶電能表應為雙方向的電表,主要用于計量上、下網電量,而傳統的單向智能電表只能單相計量用戶的用電量。在以前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中都采用兩塊單向電表的計量方式,一只表計量用戶輸給電網的電能,用另一只表計量用戶使用電網中的電能。這種方式成本高、施工難度高、維護困難,不利于推廣。所以此時我們需要功率和電能都是有方向的具有雙向電表計量功能的智能電表。當光伏發出的電用戶不能全部消耗時,余下的電能賣給電網這時記錄為負功率或負電能;而當光伏發電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從電網購買電時記錄為正功率或正電能。雙向智能電表具有顯示、儲存正反電量數據的功能。
此外還需新增一個單向電能表用于統計總發電量,并根據總發電量、補貼電價、脫硫電價、上網電量電價等計電價補貼。用戶的自發自用電量為發電量與上網電量之差。
發達國家的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平均數值是15%,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量達到了1.3億千瓦,卻連總發電量的2%還不到。我國的光伏市場的未來發展潛力值得期待,隨之帶來的智能電表市場不言而喻。
而智能電表的數據深化應用還能為分布式光伏創造更多價值。
光伏扶貧用戶監測平臺
分布式光伏規模小、數量多、比較分散?,F行的光伏電站數據僅靠人工上報、監控軟件以抄表為主做一些簡單分析。這種不僅方法耗費人力,得到的數據信息十分有限,且各電站之間獨立運行,容易形成“信息孤島”,難以集中管理。而通過大數據做支撐建立統一的光伏監測平臺,全面掌握整個分布式光伏特別是扶貧光伏的建設、發展等情況;通過平臺推動形成智能化的管理,使平臺、設備與用戶之間連接更加緊密。
光伏用戶監測平臺的優點:
信息透明化:光伏扶貧用戶可以實時了解光伏發電量、功率準評估分布式電源補償電量和補償額度,可以讓用戶清楚了解到這些數據產生的經濟效益,自己的資產運行狀態也一目了然,增加用戶的滿意度。
維持電網安全、穩定地運行: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主作為分布式電源的一種,幫助電網降低電力需求、使用清潔能源,而分布式光伏的迅猛增長同時,也對電網安全與消納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給電網電能質量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用戶監測平臺通過對光伏用戶數據采集,準確地掌握與評估分布式光伏系統的電能質量及線損等指標,及時處理,維持電網穩定。
運維服務:運用用戶監測平臺實現對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電能質量監測、異常智能診斷分析。平臺可以通過電能質量監測及時了解到設備的運行狀態,對光伏系統做出故障預判,及時發現異常。并可以通過智能運維軟件上報異常,并由運維團隊進行遠程的指導,這樣就可以讓運維成本大大降低,使運維工作由被動向主動轉變,提高效率。
電能表市場增量日漸縮小,產能過剩,行業紛紛在尋找出路,而分布式能源后續發展空間巨大。隨著市場剛性需求持續旺盛,以及政策的拉動和市場機制的完善,分布式能源市場增長態勢將會更為強勁,分布式能源作為智能電表的新興市場,將能為智能電表帶來的機遇。